2024年以来,省搬迁安置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按照2024年省委一号文件要求,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争取并下达后期扶持资金22.95亿元,完成移民劳动力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1.51万人次,全力助推84.43万大中型水库农村后扶移民增收致富、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乡村全面振兴。
“制度先行”强保障。全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分布在127个县(市、区)1087个乡(镇),后期扶持帮扶面广、项目类别多,常参照农业、水利、市政、交通等其他行业惯例,工作质效不高。省搬迁安置办始终围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部署,紧密结合水库移民工作实际,加强全省后期扶持工作顶层设计,创新提出后期扶持“123456”的工作思路,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后期扶持项目建设的制度措施中,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中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在全国后期扶持移民新村建设中创新提出6项建设目标和32项具体建设内容,树立起云南省“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品牌。深入实践提出新村建设“两个定位”和产业开发“五要一保障”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后期扶持项目谋划思路,为确保每个项目落地实施提供了坚实保障。积极探索后期扶持项目利益联结和分配、精准扶持等机制,开展后期扶持项目全过程咨询和城镇化安置移民后期扶持方式研究,强力推动全省农村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高质量发展。
“直补惠农”增收入。一段时间以来,全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直补到人资金发放频次多样,省级部门监管手段单一,直补到人资金发放的及时性、准确性得不到较好保障。省搬迁安置办积极探索运用全省搬迁安置数字管理“一网三平台”,完成84万余条后期扶持人口信息指标录入,及时准确开展年度人口动态管理,实现“实时、穿透、可追溯式”监管。将直补资金纳入惠民惠农财政补助资金“一卡通”管理平台发放和监管,实现涉及资金发放的财政、银行等单位横向联通,省、州、县和乡镇业务主管部门纵向联网。以“一卡通”专项整治为契机,对全省享受直补资金的66万余人涉及的数据信息进行比对,确保不错发、不漏发、不重发。定期分析直补资金发放进度,对全省16个州(市)及含有后期扶持人口的127个县(市、区)发放情况实行周调度和日调度,发放结果进行排名、提醒。连续两年实现当年后期扶持直补资金在一季度前一次性发放,受益移民130余万人次,2023年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总体满意度达到97%。
“统筹兼顾”促振兴。由于移民群众大量生产资料被淹没,搬迁后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生产生活水平相对落后。省搬迁安置办聚焦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大力开展“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产业开发、就业创业培训,改善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加强向水利部请示汇报,最大限度争取中央水库移民扶持资金支持,积极与省财政厅沟通协调,最大效益使用省级库区基金,2024年以来共争取后期扶持中央资金17.53亿元。牵头会同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2024年度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突出问题项目申报,我省获得1.15亿元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规划项目坚持做到“移民新村和产业项目投入不低于项目总资金的75%”,探索实行项目资金分段实施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十四五”以来,通过省级示范带动,州(市)主动融入,启动建设项目2462个,其中省级示范项目补助资金23.02亿元。建成大姚县紫丘村、元江县曼来村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获国家、省、州(市)等各级表彰的文明村;完成以文山州花庄千亩桃园、永胜县软籽石榴、永仁县芒果基地为代表的一批重大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逐渐成为当地实施乡村振兴的排头兵。